--

--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低調的華麗——記《金牌特務:機密對決》梅林


有些戲,亮點不在主角,而是由配角散發出來。

第一集《金牌特務》(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中,主角伊格西和導師哈利·哈特的互動,還有反派范倫坦跟殘而不廢的side kick刀腳女,一正一邪的雙人組,鬥智鬥勇讓電影高潮迭起;第二集《金牌特務:機密對決》(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整體不比首集有驚喜,我反而把焦點轉放在伊格西和哈特身邊的後勤人員——梅林身上,更發現這角色的思維、性格,竟有著感同身受而替他吶喊……

《機密對決》中有一幕,反派駭進金士曼總部截取每一位特務的地址,然後發射導彈炸毀殺人,除伊格西因在外逃過一劫,梅林也倖存下來。他的解釋是:敵人根本不把我這種後勤人員放在眼裡。聽見這台詞的當下,我渾身冒起雞皮疙瘩;之後他伴著伊格西遠赴美國經歷的種種遭遇,發現他這“後勤人員”同樣文武兼備,卻甘於退守於彩光照耀不到的地方,默默付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金士曼(公司機構、國家)的耿耿忠心,甚至願意犧牲性命讓更有才華的隊友——伊格西和哈特——去完成拯救世界之重任。


梅林人生最後的一場戲,絕對是電影情節鋪展至關重要的一刻。話說他、伊格西和哈特三人前往反派大本營途中,伊格西不慎踏到埋設的地雷,梅林二話不說用儀器暫時凍結地雷並推開他,為了不打草驚蛇自己再踩踏上去,以一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為驪歌“上路”。他生命閃亮的最後一刻,雖然不比首集爆頭散發煙火的“河蟹”畫面來得華麗,可還是因其為人低調而更顯高貴的情操,成了這系列電影最經典、最催淚的一幕。梅林,像是蠟燭,燃燒得緩慢,也比主角光環散發的萬丈光芒來得渺小、微弱,但燒得更耐更持久;片首因低調、不出風頭而逃過一劫的他,就是明證。

現實中,偶會遇到務實、做好本分、不求名利,為本身覺得是的使命感鞠躬盡瘁的人……在這逐漸為名利不擇手段的速食年代,真的該好好珍惜。

如果說,哈特本著自己一套並傳授給伊格西的做人箴言是:“禮儀,成就不凡之人”(manners maketh man),那麼從梅林身上顯現的,該是“低調的華麗”。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氣象戰


好萊塢每隔幾年就會推出自然災害片,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提醒觀眾的環保意識,而最近好幾部災難片又跟億萬導演羅蘭·艾默瑞克的名字扯上邊,如《2012》、《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當《氣象戰》(Geostorm)的預告一釋出,心想又是一部艾默瑞克的作品,所以電影院雖把此片列為大片等級,仍難激起超級期待之情。

後來入場,證明了兩件事:一是這跟艾默瑞克毫無相關,二是這電影就是一般的“雷聲大雨點小”之作——導演狄恩·戴夫林專業於製片及編劇,《氣象戰》是他首次執導的長片,整體沒做到位,仍可寬宥。

《氣象戰》述說不久遠的未來,人類已研發並掌握了控制氣象的科技“荷蘭男孩計劃”,在地球外設置衛星,可隨時對全球各區域發送你想得到、該地域需要的氣候現象;正當這連接全球的技術人員、暫由美國負責的系統即將從美國政府轉交聯合國接手之際,世界各地開始引發不尋常的“意外事件”,美國政府於是派遣傑克(傑瑞·巴特勒飾)——也就是這微星科技的研發者——跟其弟弟麥斯(吉姆·史特格斯飾)合作修復荷蘭男孩。在天的傑克,跟在地的麥斯,漸漸發現面對一股妨礙他們完成任務的阻力,而這股阻力似乎來自美國總統(安迪·賈西亞飾)……

人人都愛陰謀論。這個功能可媲美《X戰警》(X-Men)中暴風女特異能力的荷蘭男孩計劃,可說是“得他者可得天下”,以美國總統為連任且欲鞏固國家作為世界警察的視角切入,確能說服人心;直至後來幕後黑手終於露面,同樣是為個人權力、為獲得維持全球人類秩序的猶如神力的企圖心。我能明白這群壞蛋想藉引發世界末日摧毀眾生,自己則跑到安全地帶(荷蘭男孩引發的氣候災難,非常精準),等待災難之後倖存者得天下的陰謀;沒法理解的是,在荷蘭男孩衛星中奸細的撤離計劃,雖然口頭上說得有理,但執行起來頗有難度,結果就死在傑克的眼底。


整套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它跟前段提及的幾部災難片相同,都想教育觀眾對大自然、對地球的保護意識,然後用高端看起來卻不如預想中高端的CGI來糊弄觀眾,其中再加入一些兄弟情、父女情、同事情等副線,連總統也來高危狀況中搞幽默的情節,要麥斯迎娶地下戀情已久、負責保護總統的特務探員,草草結束。

《氣象戰》的賣點,很難讓我專注在故事情節上——不知是我智力有限,還是編劇問題,有些難以理解,有些根本說不通;於是把焦點放在星光熠熠的卡司上,除了前段提到的幾位,還有艾比·柯妮許、吳彥祖、艾德·哈里斯等,都是一二線或神級演員,尤其看見《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飾演第三代教父的安迪·賈西亞,在《氣象戰》中的神韻,只能以歲月無情來形容,更覺唏噓。

總括而言,《氣象戰》只能算是B級大片,難登大雅之堂;或許對新時代觀眾來說,就是二〇一〇年代主角不需犧牲、不夠煽情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這個老師不偉大——《我想吃掉你的胰臟》《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觀後


教師,一個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業,背負著多大的使命感或壓力?尤其世界“前進”之後,多數家長都把教育之責完全推卸給教師、學校,孩子一有行差踏錯,即把矛頭指向老師——好像父母只負責生育,教育讓給教師。

自懂事以來,自看得懂電影以來,就在銀幕、熒幕中看見好幾位平凡卻偉大的教師角色,跟現實中的老師很不一樣,不會一板一眼地授課,會因材施教,在任何地方都能給予學生適切的指導,而教誨範圍並不僅限於學校課本……比如日本漫畫改編《麻辣教師GTO》的鬼塚英吉、港產片《流氓師表》張英(女主角名字叫做“盧媚”,就懂電影有多不正經了),甚至是《97古惑仔之戰無不勝》中的陳浩南,也做代課老師,皆以混混、不愛讀書者的角度切入教育。他們以過來人身份,體會莘莘學子對正規教育的壓力,用破格教學法來教育之餘,或也能給予教育界人士作為參考。

上週看了兩部與老師有關的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和《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藉此文章分享幾句。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改編自暢銷小說,以一個在某校待得不甚開心,備好辭職信隨時遞辭呈的老師春樹的視角,重審自己進入教育界的契機。隨著他被編入重整學校圖書館的負責老師一職,他開始回想學生時代在這母校經歷過的事情,本是個不善交際、內向、沒有存在感的學生,直至遇見患有胰臟病、沒有未來的女生櫻良,兩人漸漸地了解彼此,愈走愈近。春樹從樂觀積極且鬼主意特多的櫻良身上,學到患,病者也可以活得很充實。電影到最後,櫻良非死於病情的安排,也是電影催淚的佈局,她就像《P.S.我愛妳》(P.S. I Love You)情節的再現,留下“寶藏”給心愛的人(春樹),讓他循著線索了解她的遺願,為此鼓勵他踏上教育之路……回溯至此,他原本對教職的無力,也終於恢復了能量,秉著她對他的期待,繼續下去……

另一部《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同樣改編自暢銷著作,且是真人實事。述說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前後,主角王政忠老師對學生親身經歷的互動,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對教育這條路的心態……只是,電影並沒想像中的好。


一開始,王老師那種得過且過,為博取考績只為早點轉學而做的“努力”,只能意會,鏡頭中並不明顯呈現出來,不確定是剪輯功夫不足還是演員是元介演技不到位,難以看出他對教學、對頑劣學生的不耐;因為如此,事件(地震)之後,他從兵役回到中寮時,說是因為學生的一句“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而成了他教學路的轉捩點,這完全體會不到那句話的力道。此外,他服兵役期時理的髮型,跟回到中寮後的髮型根本不連戲,會犯下這嚴重失誤實在有夠誇張。

所以說,片商雖試圖把此片定位成催淚、發揚教師之偉大的教育片,但功虧一簣。片末的華樂比賽,學生不再為了比賽而比賽,而是為紀念因災害去世的同學,享受演出,這幕勉強替電影加少許同情分。


兩部片中的老師,都不是那種偉大到提振人心、能為學生兩肋插刀的英雄,但就是有一種平凡的真實感。越平凡,才更能突顯其偉大之處。尤其《我想吃掉你的胰臟》,為人師表者也會碰到遺忘初衷之迷茫時刻,得靠逝者來敲醒警鐘,審視自己,重新出發。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追龍


“追龍”到底啥意思?看電影前一直無法理解片名含義,看電影後也不見得有何關聯,只有其中一幕提及這詞彙。後來找谷朋友解惑,指用錫紙加熱吸食海洛因的一種專有動詞——好吧,勉強跟電影某段劇情有關,但真的有此必要用作片名麼?見仁見智。

《追龍》時間點設置在一九六〇年代,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並以真實人物作為兩位主角的角色原型,敘述阿豪跟總華探長雷洛之間的兄弟情,兩位人物抓緊天時地利人和,在香港最黑暗時期憑己之力,統領黑白兩道,成為一代梟雄,直至廉政公署成立,他們才被迫從歷史的舞台上退下,卻也成為一時勵志佳話(或為人唾罵,端看看倌從哪個角度看待)。

電影仍然是以甄子丹飾演的阿豪為主。他原本是偷渡客,克難時期跟眾兄弟拖欠房租,沒定時的活幹,只能在黑幫“開片”時前往壯大聲勢,只喊不打,以這種方式來賺“外快”;直至一場無法再作假的械鬥中,阿豪終一顯身手,也為保護手足而暴打英國警司,為此種下日後跟該警司水火不容的禍根。那場械鬥,讓遠觀的雷洛一睹阿豪的戰鬥力,於是想方設法將他納入麾下,雷在白道,豪在黑道,兩人就此“童叟無欺、大小通吃、黑白當道”,唯一恪守的原則,就是不可打英國人……


戲的好看,也就是描述他倆之間似友非敵、似假還真的矛盾關係上。阿豪為救雷洛而犧牲右腳之後,雷洛更把他視作親信,暗地裡相助讓他在黑道中扶搖直上;最終的最終,阿豪跟英國警司的私人恩怨升溫惡化導致阿豪罔顧兩人定下的規矩,企圖刺殺警司,而原本準備潛逃出國的雷洛(避走廉政公署),竟在最後一刻前往阻止(也試圖拯救)阿豪,還為了他“妨礙司法作業”,他倆的義氣相對,他們的惺惺相惜,都是戲肉。

對於雷洛,並沒什麼能夠觸動到我的,好像是因為劉德華的星芒過於閃耀,過於正面,掩蓋了該真實人物必須具備的狡猾一面。反而是阿豪,從底下階層慢慢爬升至毒品世界第一人的過程,編劇都更能抓住要點,呈現出來給觀眾——整個人物更立體。我尤其喜歡他一句對白:“生,我無法控制;死,我無法控制。生死之間,我能掌控,我說了算!”時移世易,時至今日,這句話仍不過時,每一個人都該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且要盡力活得好好的。

近期能看的港產片,不多,而《追龍》值得一看。看王晶難得有正經的作品(他當然有這能力,較早前的《黑金帝國》也是這類題材),也看極力發揮演技的甄子丹。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再聊《牠》


再說回美國作家史蒂芬·金作品的改編風潮。

之前經歷了令人失望的《黑塔》(The Dark Tower)——電影改編得實在差,至少對我這金迷而言——《牠》(It)的映前造勢雖來勢洶洶,我心仍有所保留。其他國家上映後好評如潮,我仍舊有所保留。直至既期待又擔心受傷害忐忑地入場,散場時我是感動得幾欲落淚——終於再有一部經典的小說,改編成十年以後可列入經典的電影!

《牠》(上部,下部已確定開拍)述說七位少年主角,在德利這小鎮上經歷的一件人生難以磨滅的事情——對抗惡魔。(原著)作者藉用驚悚故事,道出青春的魅力/美麗,那是要一群朋友或死黨才能理解的共享經歷。對我來說,幾位主角之間的互動,是需要一些時間來回味,甚至加以想像;至於對仍在學的你們而言,應更能感同身受(此片未滿十八歲不得入戲院觀賞,可惜!)。試回想,凡面對一些難題時,無論好事壞事甚至考試,只要有朋友撐腰,團結一心、同仇敵愾,那種力量,似乎就能所向披靡,再難的事也無所畏懼。


至於以小丑形態出沒的惡魔,驚嚇“手段”層出不窮,“推陳出新”。牠一開始是獨來獨往的,也專找落單的孩童下手;直至後來槓上七位主角,知道憑己之力撂不倒他們,還會試著找幫手——牠也知道與他人合作的必要;實際就是利用。至於電影其他的好看之處,因篇幅有限,在此無法多言,還請讀者親自體驗。話說,此作品曾改編成電視電影,是我們這輩人(八〇後)的童年陰影;至於你們,就不必擔心童年陰影了,反正已屆青春,就算有,也會是夢魘……

如果說運動會分泌“快樂荷爾蒙”安多芬,那我也建議各位多閱讀。以我個人經驗,閱讀也能分泌安多芬,尤其是讀到一本好書時。史蒂芬·金的《牠》,厚到令人望而生畏;若各位想嘗試透過史蒂芬·金的文字培養閱讀習慣,又想先從跟《牠》相似主題的作品看起,可從收錄於《四季奇譚》的中篇小說《總要找到你》入門,這也是金氏的得意之作。

最後,建議約三五好友成群結隊去看戲(看書也行),恐怖也好,無聊也罷,至少大家經歷過,可以擁有共同體驗與回憶,那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