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萬萬不合理的《地獄》


有些系列小說,雖然故事情節不一樣,可作者會不停重複使用自以為是新鮮的手法而不自知,讀者若是連續看下去,會失去驚喜,感覺整本書平平無奇;丹·布朗就是如此。他對歐洲文藝復興之考究,深研其中藝術家之作品,加上對符號學的創意想像,融匯成幾本以羅柏·蘭登為主角的暢銷作品——《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地獄》等——毫無疑問,都是傑作,只是……就如前所述,每本之間必須相隔一段時間來閱讀,才能維持其中的新鮮感。

至於電影版嘛,《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令我在電影院中沉睡;《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則還好,至少能夠激起我的好奇心;而最新的這齣系列《地獄》(Inferno),從頭無稽到結尾,劇情不合理,難以入戲。

又或許我太聰明(其實是愚笨),了解丹·布朗作品之“敵人永遠在身邊”的設定(他本人到底知不知道一種設定若繁複使用,會讓讀者毫無驚喜之道理麼?),戲開頭蘭登教授身邊出現的女主角(費莉絲蒂·瓊斯飾),與他萍水相逢,卻對他何其地好;縱使身為醫生,以及曾經聽過他課程的學生身份,亦沒道理冒著性命之憂帶著他(還是跟著他?)逃亡。眼明之觀眾,即發覺不合理!而後果然如此,編劇(或原著作者?恕我未看這本原著)還仿擬吉爾伯特·基斯·卻斯特頓筆下的“浪漫冒險經紀公司”(《奇職怪業俱樂部》,遠流),企圖把這些破綻合理化,卻弄巧反拙,顯得更荒謬——片中那家製造情境假象的公司,竟然兼任財務保管,還有竊聽民眾、警力的能力……太全能了,不合理!

再者,片頭遭人追逐(不是追殺)然後自我了斷跳樓身亡的富翁,生前已經部署好一切,靜待時間地利人和(此話何解,你自己看,我不劇透)的瞬間,擴散病毒,消滅全球九成五的人口。他這計劃本來萬無一失,哪知他非常高調,欲要全世界知道他的所作所為、他對大自然的用心,到處演講,並留下一大段演講視頻,向大眾述說他對世界人口暴增的憂慮,還扯上文藝復興三巨星之但丁《神曲·地獄》,結果當然遭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阻止——這教訓我們,凡事宜低調,大嘴巴只會讓事情失敗。

不僅如此,片中他有說明,他扯上《神曲·地獄》,純粹是他的plan B,萬一他遭遇不測,他的愛人(即蘭登身邊的醫生)還能憑藉這些符號密碼尋至他“寶藏”的隱藏所在,替他完成遺願。只是,他愛人不及他聰明,必然無法從但丁地獄圖中了解這些符號密碼,才要她親近蘭登教授,利用後者。如果,他直接在親密愛人的手機還是枕頭還是衣櫥還是任何她挖得到的地方甚至直接寫一封註明“何年何月何日方可拆開”的信,留下“生化武器在XX處,萬一我遭遇不測,請替我完成使命”之遺言,不就得了?擔心自己死亡,警方或世界衛生組織纏上愛人導致機密敗露?片中他愛人都沒被盤問過!羅柏·蘭登的登場,究是為了合理化邏輯不通的劇情之存在。使命完成,他功成身退,觀眾罵慘——這次不再是揶揄他超級難看的髮型。

總而言之,這齣《地獄》極像地獄之處,就是極難看、極難熬。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我怪故我在——《怪奇孤兒院》


我沒看《怪奇孤兒院》(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原著小說,會入場看戲,純粹是衝著導演提姆·波頓,他的“怪雞”特色及闇黑風格,是我成長的良伴,《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斷頭谷》(Sleepy Hollow)等,可謂“荼毒”並形塑我日後性格的影視經典。只是,他近年來的作品,不知是我年紀漸長、童心漸失的關係,總覺得有點平凡。直至這部《怪奇孤兒院》,終於盼來久違的,屬於波頓就此一家的“特立獨行”。

自《X戰警》(X-Men)以來,影壇題材最氾濫的,該屬異能人士,觀眾見慣不怪,甚至去到審美疲勞的程度。當然,這類表面上風光的超級英雄,懂的人其實知道編導正藉他們來隱喻現實中的一些事情,比如《X戰警》對有心人來說,等同於大眾對同性戀的歧視。《怪奇孤兒院》裡同樣充滿能人異士,也同樣分為好壞兩派,只不過經過提姆·波頓的妙手,加上這類奇人都是小孩,自然多了一分童真與奇趣——尤其那力大無窮的小女孩,令我驚艷。


《怪奇孤兒院》中每一位角色都有各自怪的一面,襯上導演的黑暗風格,陰森可怖中穿插繽紛色彩,炫目無比。兩位最有名氣的演員伊娃·葛林和山繆·傑克森,角色敵對,卻只要一有對手戲,雖然氛圍緊迫、僵持不下,反而釋出莫名喜感,這就是演員精湛的實力,以及在眾人意想不到之時,編劇適時揮發的生花妙筆吧我想……

當然,如今市場上很多這類以年輕人掛帥的電影,總會不自禁地陷入“反烏托邦”題材的窠臼;《怪奇孤兒院》則不然,它沒有“反大人”“反烏托邦”,它要帶出的訊息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別小瞧自己,一旦身處合適的場合,如蛟龍得雲雨,即可發揮長材。就像孤兒院裡的每一個人,在院長裴利隼女士的撫養教誨、後來敵人的脅迫,以及主角傑克中途負上領導人重擔之下,成就一段不可磨滅的冒險奇程。

現實中,工作上正好編著一本關於言語障礙患者的書籍,看了這齣《怪奇孤兒院》,更加感慨。“正常人”眼裡,他們是怪胎,但,他們也是上天“施法”下的生命,他們就是他們;我們可以選擇忽略,並沒資格鄙視他們。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女神的平凡•男人的賤態——《列車上的女孩》


還是老話一句:我沒看過原著小說。據說,小說夯的態勢,超越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只是,《達》之電影版實在令我瞌睡連連(最新改編作《地獄·Inferno》如是,下次再分享觀後感),這齣《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雖沒前者那般昏沉,亦相距不遠矣——搞到我只想搭乘片中的列車,直墜入第三層夢境,讓時間更快地過!

《列車上的女孩》,故事看似曲折離奇,於我卻是故弄玄虛(就跟《地獄》一樣,下次分享……實在忍不住揶揄一番)。劇情一句話說不完:女人A(女神之艾蜜莉·布朗飾)每天搭乘列車,經過故居,從列車窗上觀察前夫男人B與現任妻子女人B(女神之蕾貝卡·弗格森飾),想像他們甜蜜蜜的生活,內心百感交集,既妒且羨;同時,她“順便”留意隔鄰家的一對夫妻(男人C與女人C),對他們的年輕、狂放、彼此依戀,欽羨不已,幻想女人C(女神之海莉·班奈特飾)就是自己應該步上正常軌跡的典範(意即:“我能像她那樣就好了”之念頭)。直至某天,當她發現女人C在露台與陌生人(男人A)相擁時,她內心對女人C的一切嚮往,完全崩毀。於是她決定停站下車,前往該處,“矯正”一些事情……


女人A解決事情的過程,撲朔迷離,一來她借酒澆愁,酗酒導致神志不清,透過她視角呈現出來的鏡頭,迷離異常,似假還真。觀眾只知道,當她踏下列車的下一刻,女人C即宣告失蹤,甚至過幾天就發現屍體,所有兇殺線索,都將兇手指向女人A。女人A在真實與虛幻之間,沉浮著,她不願因自身的懦弱而遭人利用、鄙視、可憐;她不願案件就此不了了之而選擇出面引導男人C指控男人A(男人A是女人C的精神科醫生),可是另一方面,男人B和女人B卻覺得她正藉此嘗試破壞他倆美滿和諧的家庭……很亂,確實亂。

電影透過這六位角色的視角,來向觀眾解說每一位角色自以為是的真實情況,這手法我還蠻讚賞的,尤其現實中正值網絡年代,人人都能成為媒體傳播者,更教會我眼見也不一定為憑,看待事物需得了解各方面,方好論斷。女人A就是太主觀,尤其脆弱之人,急欲向眾人證明自己還是個“人”,只要發現蛛絲馬跡,也沒經求證,就告訴這位告訴那位,讓案情幾乎陷入膠著,簡直長舌婦一名。雖然後來證明了她的清白,但在整部電影中,非常不討喜。

其他角色,亦有各自的缺點(雖說人無完人,但有些缺點令我超想揍一頓劇中人),如女人B為了孩子(家庭)而選擇委屈自己;女人C對安樂生活的不安;男人B戒不掉的拈花惹草;男人C的控制慾……種種各型各色的慾望,因緣際會,就這樣形成一則看似精彩,其實很普通的的故事。


至於我不喜歡的,有好幾點,一是剪輯,尤其過多的倒敘手法,又沒交待清楚回到正常時序的情況下,非常混亂(就連我這種靠“思考”吃飯的觀眾都會跟不上故事的時空節奏,就懂有多亂了……);再者,那位衰樣的男人B,編劇給他的下場,好像很完美,可我無法接受,覺得太便宜他了,這等男人,應該被割“咕咕”,讓他活著,比死更難受;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心目中的三位女神,化身為平凡人身份,於我落差太大,接受不來——艾蜜莉·布朗《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海莉·班奈特《絕地7騎士》(The Magnificent Seven)、蕾貝卡·弗格森《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Rogue Nation),三部電影,三位不同風情的佳麗倩影,三劑讓我覺得動作爽片也不差的定心丸,就這樣在《列車上的女孩》中崩壞——當然,亦表示她們的演技精湛,演什麼像什麼。

總括而言,《列車上的女孩》或許是大眾認為好看的片子,對我這影癡而言,卻是平凡無奇,只能說是瞌睡神作。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幸運的寡婦與俠義七騎士——《絕地7騎士》


最近正值經典重拍風潮,結果青出於藍的不多,反而崩壞的特多。故,這部最新版本的《絕地7騎士》(The Magnificent Seven)釋出預告時,雖有最近人氣正紅的克里斯·帕拉特領銜主演,仍興致缺缺。直至某日在電影院中“避無可避”地看了完整預告,發現由近期來極少失手的導演安東尼·法奎執導,才對電影產生期盼之情。

結果入場,散場時的心情,既興奮且熱血——這是一齣近年少見,敘述俠義人士善舉的商業電影,同時也是敘述一位寡婦復仇的故事。

電影上映前,還特地找了原作,即黑澤明導演的《七武士》,以及經典的《豪勇七蛟龍》“複習”。這兩齣一九五〇年代的電影,好看歸好看,但想當年的節奏,慢得可以,尤其是《七武士》,一些小動作、一個沉默,都可以用一兩分鐘的鏡頭來鋪陳,可想而知需耗多大的耐性觀賞;至於《豪勇七蛟龍》,可說是《七武士》的“去蕪存菁”版本,七位義士的性格也更鮮明,唯,要是雞蛋裡挑骨頭的話,仍存在一些未臻完美的缺陷,如其中一位恐懼開槍的牛仔,開戰時,他縮在一角,一臉驚懼,加上剪接有少許的粗糙,我實在看不明白他到底有沒有開槍殺敵(《絕地7騎士》保留了這一號人物,亦改善了前作形容的不足)……

對兩部緣起之作有了初步認識,且成了比較對象,這齣《絕地7騎士》,只有更讚的份兒。


******



《絕地7騎士》的製作,充滿了商業考量與計算,從經典翻拍的決定,到劇本的改善、角色的設定,演員導演人選,都與時俱進,迎合現代觀眾的口味——主演者方面,具備號召力的除了克里斯·帕拉特,也有性格演員伊森·霍克飾演那位對開槍有陰影的騎士;眾騎士之頭目是黑人丹佐·華盛頓;李秉憲則為了吸引亞洲票房;印第安人角色的加入,則讓這七人組形成一支聯合國軍團,不再像《豪勇七蛟龍》那樣大白人主義。

《絕地7騎士》相比前作最大的突破,就是加入了一位至關重要的女性角色——海莉·班奈特飾演的艾瑪。電影序曲,即交待外來在該小鎮開採金礦的財閥殺一儆百,殺了艾瑪的丈夫,艾瑪於是趁財閥暫時離開的這三周時間,與僕人出外尋求幫助,以求保住家園。以往的舊作,都形容小村民用盡所有的糧食,喚醒這些位義士的惻隱之心、俠義之情,半義務地替他們驅走惡徒,甚至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我尤其對前兩部舊作劇終皆提及的一句“只有村民勝了”之對白,嗤之以鼻,不以為然——這《絕地7騎士》,眾騎士看著艾瑪楚楚可憐的眼神、酥胸半露的裝扮,只要是正常的男人,相信都願意火裡火裡去,水裡水裡去;而更高尚的君子,則願意無償地替她辦事,這確實有理。

艾瑪雖只是配角,其實整齣電影的故事發展,都圍繞著她打轉、行進。要不是她為了復仇,絕不會有七騎士相聚的機緣;要不是她,鎮民也沒緣分一睹俠義之士的善舉,繼而改變本身臣服於淫威下的怯懦心態;要不是艾瑪,騎士團頭領絕不可能活著離開小鎮(大劇透!)……她雖是女流之輩,卻是主導這場腥風血雨、正義對抗邪惡的“幕後黑手”,份量之重,不該忽略。

至於七騎士的個人風格與特色,海報上已分類好,讓觀眾一目了然——賞金獵人、賭徒、法外之徒、捕獸者、神槍手、印第安勇士及刺客,看似烏合之眾,每人卻是動作神經超敏捷,拔槍速度快速無倫,箭術百步穿楊,飛刀堪比小李……艾瑪何其幸運,茫茫人海中竟能湊齊這七位素昧平生的無敵勇者!


******



《絕地7騎士》的戰役其實不多,而文戲卻不會讓觀眾昏昏欲睡。看著電影,其實亦激起了我一些閱讀經歷上的澎湃激情。史蒂芬·金迷該知道《黑塔》的主角槍客羅蘭·德斯欽,其形象猶如《豪勇七蛟龍》中尤·伯連納那般;而四部曲《黑塔:巫師與水晶球》及五部曲《黑塔:卡拉之狼》,其中描繪以少勝多的戰役,其靈感都源自這《豪勇七蛟龍》。於是乎,觀賞著《絕地7騎士》時,看著銀幕中各騎士智勇雙全的英姿,內心也在跟小說情節同步行進,這是戲裡戲外皆令人亢奮的少有觀影經驗!

片中每一場槍戰、各騎士射出的每一發子彈(彈無虛發),以及每一位壯烈犧牲的勇者,在在激起我的赤子之心——有些事情,看起來可笑無稽,但對的事就該義無反顧地去幹。

至於導演安東尼·法奎,手法之純屬毋庸置疑,亦無需贅言,節奏拿捏得準,該慢的慢,快的兼狠準,與剪接師搭配得宜。唯一我看到霧煞煞不甚了解的一幕,就是齊索姆(丹佐·華盛頓飾)帶著艾瑪去尋找法外之徒瓦斯奎茲時,三人之間從敵變友的過程與進展,不知是否國家電檢局自行刪減,無法連貫。

總而言之,《絕地7騎士》或許就像杜琪峰黑幫電影那樣,讓大多數男性觀眾看得義憤填膺、激情流露,卻讓大多數女性觀眾覺得片中所有好人角色都是傻子。對這些女性觀眾而言,“義”這字眼,就如靚坤說的:我是羔羊。


******



最後的最後,要請各位“有心之士”留意海莉·班奈特,近期上映的作品還有《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尺度更火辣,當然,本地公映版絕對刪完。此姝的出道作品,即是新經典愛情電影《K歌情人》(Music and Lyrics),片中飾演大放性感、大放異彩的當紅歌手。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復仇者聯盟之森口悠子


那是一間“熱鬧非凡”的教室。老師站在教室前上課,座位上的學生,卻未必都在專心聽講,各玩各的,自說自的;在桌上塗鴉,傳送小紙條,捉弄其他同學,刷手機……就是一般我無法想像、只有在影視作品中方能一窺的,充滿叛逆中學生的教室。再一細聽,咦,教室中踱著方位且碎碎唸的老師,說的怎麼好像不是課業,而是自己的家庭私事?啊,該是嘗試向這群小屁孩敘述經驗談,讓他們少走冤枉路……

日本電影《告白》,開頭幾分鐘,予我就有以上的錯覺,直至從老師口中提及“兇手”二字。

森口老師是單親媽媽,女兒是她目前人生的唯一依靠,卻被班上的兩位學生殺死。只是,森口悠子知曉未成年殺人犯在《少年法》的“庇佑”下,表面上雖受制裁,可是仍未能讓他們悔改,理解何謂“生命”,於是,在這最後一堂課上,她拋下震撼彈——在兩位兇手的牛奶中,放入了愛滋血。

森口悠子“寓教於復仇”,雖然主要對象是兩位少年兇手,實際上卻是向全班同學說教,教誨他們“生命誠可貴”的道理。她的教育方式,直接帶出更多的反面教材,比如學生間的霸凌、家長方面對孩子的溺愛、縱壞,不止小孩,家長也該自省;森口悠子的教育成果,堪比經典的GTO,只是她更黑暗、更內斂。

在她的“教誨”下,明知遭人利用卻未能臨崖勒馬的兇手B,最終弒殺了驕縱自己的母親,獲得解脫;而主謀兇手A,作為一個戀母情結的天才兒童,好像對森口悠子的一舉一動,不為所動,反而一心尋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森口悠子也不是省油的燈,最終讓兇手A自行按下引爆器,殺死自己做那麼多事情,只為了相認的親生母親,可謂一絕。

森口悠子的復仇劇碼,其實內心真的不好過。患上愛滋、同樣是教師的丈夫,臨終前仍阻止她以怨報怨,她內心掙扎;為人師表的她,竟要這等殘忍地對待孩子,她內心糾結。可是,電影中從每一個主要角色的告白,讓觀眾更能夠一窺全貌,絕對會支持森口悠子表面上及心理層面雙管齊下的報復行為——這等小屁孩,不給他們教訓,未來成何體統?

復仇者,僅靠復仇的拼勁支撐人生,成功報復之後,生活一時沒有了目的,又該如何繼續活著?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代號:鐵鉻行動


歷史,乃由勝者撰寫,其中史學家該有的“職業道德”——絕對中立,還得由後來者做評論;而像我這類“遇史即死”的學生,學歷史唯有透過觀賞各類比較生動活潑的影視或文字作品,如此也僅只了解整個歷史背景的毛皮,若感興趣,則再覓資料研究。這是我學史的方式。

這齣韓美合作的《代號:鐵鉻行動》,述說一九五〇年韓戰爆發的前奏,當時朝鮮半島幾乎被北韓軍征服,此時南韓海軍上尉張學修(李政宰飾)偕同幾位特殊情報部隊隊員,嘗試滲入北韓軍挖掘敵方海上魚雷部署的軍事機密,以讓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能夠登陸仁川,採取突襲進攻。兩小時長的電影,就是述說他們那廿四小時之間成了今日歷史的真實事件。

撇除政治上資本主義vs共產主義的認同與否,及目前很多人的反美情緒,《代號:鐵鉻行動》可是媲美好萊塢工業的大製作,尤其在戰爭中的間諜滲入,拍得緊張刺激:機密任務沒幾下即告失敗,這群間諜邊逃邊用急智保住生命,雖然最終仍難逃一死,但又顯現出為國捐軀的曉以大義、兄弟間出死入生的情義,外安插一位女性角色與張學修似有若無的男女情意,可謂商業因素算盡。

演員方面,則由李政宰及李凡秀兩位實力派掛帥,在片中為各自的祖國鬥個你死我活。此二角色,若要分辨誰忠誰奸,實無此必要,但電影必須讓觀眾代入角色裡頭,加上前段所述之“歷史乃由勝者撰寫”的約定俗成,張學修必須成為電影的英雄人物,《代號:鐵鉻行動》才能激起觀眾的觀影情緒,戲也才有的演下去。此外,《即刻救援》(Taken)系列最強老爸連恩·尼遜特意瘦身飾演麥克阿瑟,沒有過往幾齣熱血動作片的近身肉搏戰,只有距戰場百里以外運籌帷幄之餘的激勵精句,請他來演這史上著名的戰略家,相信亦是相中連恩散發的凜然之氣。

總括而言,《代號:鐵鉻行動》僅是歷史事件的冰山一角,況且經過編劇“合宜”的改編,不可盡信。作為一個好學份子,電影僅起著“師傅帶入門”的角色,真正的學問,還是靠自己去搜集資料,得以一窺韓戰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