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空中救援


初看預告,即感覺《空中救援》(Non-Stop)又是一部最強老爸連恩·尼遜《即刻救援》(Taken)的續作;散場出來,發現它更像早時候讓基努·李維一炮而紅的《捍衛戰警》(Speed)——同樣在高速行駛的交通工具中與匪徒鬥智並力圖拯救人質;這部《空中救援》,雖然編導欲將之打造成一部“跟上潮流”的動作電影之野心一覽無遺,成效卻不比《捍衛戰警》,就是少了一種說不出的氛圍(或許青春情意結作祟:過去的東西,永遠最美麗)。


劇情敍述聯邦便衣空警比爾(連恩·尼遜飾)在紐約飛往倫敦的航班上執勤,飛機橫越大西洋之際,他突然收到連環神秘簡訊,要求他向航空公司索取一筆巨款並即刻匯入指定帳戶,否則每隔廿分鐘,就要處死一名同機乘客。當比爾知道對方並非惡作劇時,這一場“空中綁架案”正式進入高潮時刻……


其實,編導準確抓到電影該有的張力,情節的緊湊度緊扣觀衆情緒,尤其搬上“密室殺人”推理劇場的終極手法,更加令人着迷;加上第一位死者乃比爾的同事,而且是比爾親自下的毒手,肯定激起觀衆的好奇心——真有“幕後操縱人”嗎?還是一切都是比爾在自導自演?片首交待比爾的酗酒,是“誤導”抑或一絲綫索?讓觀衆腦力激蕩。


但是,連恩·尼遜正義的氣場始終太強大,一般觀衆都會選擇相信他是正義的一方,或許削弱了編導的“美意”。於是,遊戲繼續,比爾還得在越多人犧牲前揪出幕後主腦,編劇的功力在這節骨眼成了關鍵,成果可見一斑,成功吊起觀衆一波又一波的癮——每次比爾似乎確認犯人是誰,總在最後關頭出現紕漏。


影片就在如此反復的劇情下邁入終點(全程只有四個小時,匪徒也沒那耐性吧?炸了整架空巴更乾脆)。結尾嘗試出人意表,卻始終達不到要求,還是那個原因:連恩·尼遜太“正義”!雖説編劇將比爾設定成失敗的老爸,意圖削減他《即刻救援》奠下的“神級”地位,但影片上映的時間點太接近,本人尚未遺忘布萊恩的神勇機智。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証人


去年,《激戰》在各國電影頒獎典禮屢獲佳績,全球觀衆除了聚焦於張家輝身材上的變化(八塊肌)以及其心智的堅韌,也讓導演林超賢證明除了擅長的警匪槍戰片以外的“全方位”。

林導給我的印象,都是比較後期的如《重裝警察》《戀愛行星》《千機變》等,而且若不是查看資料,還不知道這些影片原來由林導執導。所以,若說他在我心目中奠下“好”導演名號之作品,終歸是2008年的《証人》。

也沒印象當時有沒有其他電影以如此方式描繪角色之間的糾葛與宿命(有也該是2004年的《衝擊效應,Crash》,同樣藉一起車禍,牽引出整部電影的架構),如今看見其他電影出現類似的情節,第一時間總會想起《証人》。無疑,這是它成功之處。

一起車禍,徹底改變了三人的命運……性格剛烈的警員唐飛(謝霆鋒飾)與下屬新爺(廖啓智飾)為追捕重犯張日東(姜皓文飾),開車逐犯時發生嚴重車禍,禍及另外兩部汽車上的一對母女和一對夫婦。逮捕張日東的過程,唐飛誤殺那名小女孩;而母親高敏(張靜初飾)目睹女兒慘死,人生中的唯一希望落在另一個女兒身上,同時還得放下個人成見,以專業態度對待張日東的案子,皆因她本身是這宗案子的檢控官;另一邊廂,洪荊(張家輝飾)必須在雙目完全失明前,儘快籌獲一筆錢,以醫治癱瘓的妻子……唐飛、洪荊與高敏三人,看似毫無關聯,但命運之神卻向他們伸出手掌,對他們開了一個玩笑,而三人爲這玩笑所付出的代價,是何其之大……

電影開場,先向觀衆介紹第一主角唐飛:眾警察在茶樓吃早點一幕,從對白中可窺見其中幾位公僕的缺點——假公濟私(將公帑用於大祭五臟廟),還有一個不理隔天出任務而熬夜看球;這種帶出警察非聖賢,同樣有缺點的人性描述,是真實的。接下來唐飛登場,從他對下屬不濟的破口大駡、公事公辦、力求完美,直至車禍後對高敏的人生破碎,及其女兒身亡的愧疚,生命中的困苦,絕非常人所能承受。


高敏角色的描繪,戲分看似頗少,但細思一層,作爲專業社會分子——檢控官的她,事業有成,私下卻是不合格的妻子及母親。雙胞胎的大女兒意外身亡,令其一時崩潰,加上小女兒遭綁架,更加重她内心的煎熬。她必須努力排除小女遭綁的擔憂,將嫌犯張日東治罪。張靜初將這位同樣承受内心煎熬的角色演得不慍不火,成功牽引出觀衆對她的憐憫。


至於較後登場的洪荊,起先看似與該場車禍無相關,純粹是聽令下手的職業兇徒。兇狠醜陋的外表下,其實潛藏著一顆對妻子忠貞不渝的心,尤其當人質幫已經病至色盲的他分開妻子所服用、一時散落一地不同膠囊顔色的藥丸後,更激發了他的惻隱之心,也令整部電影的劇情發展更爲曲折。




角色的設定,是《証人》最吸引人的地方。三位主角沒有二元正邪對立的刻板,而是帶有缺陷,如此這般,觀衆也不會嫌惡奸角(洪荊),反而會對他的遭遇存有一點同情。初看時,對這三位人物步步驚心;再看,即產生同理心。


除了演員的出色演技,也不可小覷林導的掌鏡功力,幾幕幾乎定格的景觀,如唐飛坐在池塘邊遠觀對岸愣著出神的小女孩,看似相互陌生,在心中彼此卻是最親密的慰藉——唐飛視她為唯一的贖罪之路;而她從唐飛身上找到缺乏的父愛。還有片頭及片尾出現的“仰望天空”,配著淡淡憂傷的吉他伴奏,是整部電影帶給本人的心靈震撼——在這充斥暴力的社會,換個視角,仰望天空,終可暫時卸下身心背負著的滿滿重擔。


生命誠可貴,何必隨時那麽認真、執著呢?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末日列車


不久遠的未來,溫室效應迫使人類必須在空中發射幾枚CW-7抗熱導彈,因誤算CW-7的威力,地球過度降溫導致冰天雪地,更讓全球物種幾乎滅絕;一列不停馳騁了十七載的高端科技火車,車廂裡載著幸存者,從最末端的“低等人”,越往前列車廂,就住著身分地位社會階層愈高的居民。主角寇蒂斯不忿永遠向這社會分佈的不公屈服,起而反抗,帶領末車廂的“賤民”直搗車頭,誓將這人類目前爲止唯一的家園,以“人人平等”的原則繼續操作……

《末日列車》(Snowpiercer)主題是沉重的。低下階層的人類,生活環境猶如難民營(也的確是難民),困在不見天日、密封的車廂,伙食是來自“前頭人物”定時提供的褐色蛋白質塊。此區的居民,只能自得其樂,最享受既免費的樂趣,該是造人,也因此生育力攀升。


主角寇帝斯帶領一眾同僚抵抗,以多條人命換來一覽整列火車恢宏卻窄小、熟悉的世界——看這“方舟”世界“越往前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就越墮落頽廢(雖有幾列居民仍會享受琴棋書畫),在在顯出“人在福中不知福”的諷刺寓意。那場與斧頭幫眾拼命的一幕,噴發的血漿雖令本人血脈賁張,但仍帶著莫名悲痛——大家同為末日下的幸存者,何需再相煎?

此外,電影藉這列車所劃分的區域,帶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那社會學概念,是多麽的震撼!!人類永遠無法獲得平等待遇,而當一方忍無可忍,革命是必然時,原有的秩序毀了,或許終可得到一段時間的成果(平等),但無可否認的,日後終究還是會恢復原有的不公。這種循環,個人覺得,是維持人口平均的一種自然定律,也是造物主唯一公平對待人類的方式——對所有人都不公。


本片可謂星光熠熠——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特地蓄留落腮鬍,滿臉灰碳扮頽廢,内心背負過往的不堪,對己不夠格成爲領袖的擔憂,詮釋得極好;韓國演員宋康昊飾演的癮君子,其實是遭獨裁者背叛的列車初始設計人,獲得“革命黨”的拯救,與女兒加入革命行列,但私底下似乎有個更偉大的使命待完成;蒂妲·史雲頓也將夾縫求存的領導人演得活靈活現,雖是高階層人員,仍屬於一枚棋子,隨時可犧牲。還有屬於客串性質的約翰·赫特和艾德·哈里斯,登場時間雖然不多,卻是最能震懾感官的演員。


影片結尾,帶出的訊息是什麽,就任各人自我解讀。要說的是,這列火車是一個資本社會的縮影,我們可以成爲前端的乘客,偶爾也是尾端居民卻不自知;我們不時需要做出改變,而唯一無法改變的,是終究離開不了這列火車的障礙……若要離開,也未必人人皆可,還得講求緣分。人生苦短,做人終究要保存希望,才有繼續活著的意義。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瑞秋要出嫁


電影有一種拍攝手法,場景不需無限擴大,只需狹小空間;角色不多,只求對白精簡准(就算囉嗦個一大堆也沒關係,最重要能夠清楚地交待故事),就會是一部好看的作品。對恐怖電影而言,這種攝製手法最近正夯,信手拈來就有《鬼入鏡》(Paranormal Activity)系列;至於劇情片代表,則選今天欲分享這部《瑞秋要出嫁》(Rachel Getting Married)。

會去查找《瑞秋要出嫁》,説穿了還是爲了Anne Hathaway。電影開始的那一刻,發現乃是一部非商業電影,興奮了一下。影片述説KymAnne Hathaway飾)離家很久(主要是在戒毒所内進行戒毒療程),因姐姐Rachel的婚事而重返老家,她的出現,使原本平和的婚禮徒增變數,也意外勾起家人間多年難解的問題,醖釀出一場家庭大戰……


可以確定的是,《瑞秋要出嫁》在觀衆之間一定會出現兩極化的評價——被商業電影寵壞眼球的觀衆,絕對會評“他媽爛到不行”、“不知所謂!”;至於本人嘛,只覺久旱逢甘露,偶爾觀賞這類“似藝術非藝術”的作品也ok,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發現透過對白來呈獻故事的“絕活”。或者說,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劇。

這部長達133分鐘的作品,對白多到不行,其中穿插僅有的音樂權充過場——都是為配合婚禮而籌備、呈現各國色彩的音樂,完全沒有“動作戲”(要算是也只一瞥而過:Kym與伴郎Kieran打炮),非常考驗觀衆耐力,同時亦考驗導演的掌鏡功力及對電影的堅持。


對白中,述説了這一家人的過去,以及所有家庭成員對Kym的感覺——不舒服。還以爲對她有偏見是因爲其毒癮,但隨著劇情進展,又帶出了Kym何以繼續沉淪毒海的始作俑者——與父親離異的親生母親。如此慢慢地抽絲剝繭,竟發現這和諧的一家人,都有不正常的一面——其母親不知爲何讓當時已受“毒害”的Kym照顧小弟,造成小弟意外身亡,Kym也因此愧疚不已而繼續沉淪;父親活在喪子之痛中,久久無法釋懷,片中一幕Kym不慎拿出小弟舊有的餐具,父親見了立馬變臉,是對仍活著的子女的不公;正值人生大事的Rachel,與妹妹吵架時突然來個“作弊”,告知自己懷孕,藉此扭轉劣勢,大家原本對Kym的怨懟都“轉移”到她的喜事上……如此這般不斷施予Kym的語言暴力,本人看著看著,會開始產生一股無名的不舒適。

若要“遵循”一般看電影法則,必須有個英雄角色來支撐觀衆的審美標準與道德天秤,這部片子此“重責大任”,很自然地就落在較有名氣的Anne Hathaway身上。於是,觀衆(如我)就會漸漸發覺,整部電影對Kym非常不公,所有人事物好像刻意刁難她、算計她,對她避之唯恐不及……這是本人無意中發現《瑞秋要出嫁》好玩的一面。


談回首段的紀錄片攝製方式,在《瑞秋要出嫁》中表現得渾然天成,尤其高超的剪輯手法,有讓觀衆產生置身現場的錯覺。好幾幕群戲,明明就知道攝影機穿插在人群之間,可是鏡頭一切換,原本該出現攝影機的地方卻毫無跡象——唯一“作弊”的是,那位新郎從戰地回來的親戚,手握攝錄機,導演偶爾“借用”他所攝,剪進電影裡頭,高招!

說到導演Jonathan Damme,來頭可不小,《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戰略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皆出自他手,近年淡出商業電影行列,轉攻紀錄片市場,手搖式鏡頭對他而言,屬小兒科。

至於Anne Hathaway這位甜姐兒,處女作《麻雀變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距今已經十四載,驚訝她在這部電影中仍猶如“凍齡”般,且演技與外貌兼具,是好萊塢難能可貴的才女。《瑞秋要出嫁》是她少數接拍的非商業電影,也因她而令整部電影的質素提升不少。


電影最後,Kym聯絡勒戒所護士到她家載她回去“屬於自己”的地方,遠離這似近還遠的“家人”,是對他們(甚至社會)最大的控訴——有時候,我們習慣向陌生人傾訴自己的心事,反而與家人疏離;這,沒有對錯,只是人生常情,尤其活在如今的雲端時代,自會身不由己。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機器戰警


有經典的1987年版(及兩部續作)珠玉在前,《機器戰警》(RoboCop)隨著電影業科技的進步,以及敍事手法的“革命”(越趨追求探討人性),這部新版本,對我來説,是一部藝術價值與娛樂效果兼具的佳作。


影片從開頭德黑蘭暴亂的直擊報道,OmniCorp出產的機器弑殺手持菜刀、殺傷力極微的小童,讓美國國内反“用機器維護和平”的議員對OmniCorp總裁雷蒙給予抨擊,直指其不人道行徑;另一方面,雷蒙爲了讓公司機器富含人性,並在美國國内盛行,突發奇想將人類置入機器,更請來人腦操控機器義肢權威科學家丹内特,助其完成此發想。於是,機緣巧合之下,身受重傷的警探艾力克斯成了實驗品…… 導演要探討的,是人與機器的差別。


編劇將艾力克斯作爲引子,摒除舊版中正邪之二元對立及暴力元素,加入了人與機器之間的微妙關係,抛出不少問題供思考——機器緣起於人,是否有權奪取人命、兩者可否共存等。它專注地敍述好故事,盡量不讓過多的動作場景轉移觀衆注意力。僅有的幾幕槍戰戲,體現出艾力克斯與機器的完美結合,時而情緒操控,時而機器作主,虛虛實實難以分辨,顯現哲學與科學論據的統合。


此外,編劇對角色内心的深入描寫,也提升了影片的格局——艾力克斯作爲故事中罪惡之都底特律市的犯罪克星,市民加諸於身上的厚望,再有OmniCorp官方與妻小之間產生的利益衝突,以及面對本身的殘疾,造成的心理衝擊,非常人所能承受;丹内特醫師在雇主威逼與良心譴責之下,夾縫求存的描繪,也讓觀衆對其人格深感敬佩。


影片近結尾處,丹内特救醒艾力克斯,使其追殺雷蒙,此幕看似突兀,實則不然;別忘了艾力克斯有了洞察眼前人行動的能力,雖然電影略過,但可推斷他從丹内特眼中看見雷蒙心狠的事實,加上後者將其家屬作人質,還有一句:“你只是機器”,激起艾力克斯淩駕於機器的超強意志,給這位商人(傷人)一門教訓。


初看預告時,感覺《機器戰警》與《鋼鐵人》略同,但相比起東尼·史塔克的飛行器,艾力克斯義肢賦予他的,是更黑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