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痞子•囚犯•盧貝松



有著法國王牌大導盧貝松作金字招牌,其導演或是監製的電影肯定具備一定的娛樂程度,這部《天外封鎖綫》(Lockout)也不例外,從開場到結尾,一氣呵成,毫無悶場,緊鎖觀衆的眼球及考驗心臟的負荷。

《天外封鎖綫》是一部科幻動作電影,幕後團隊幾乎都是法國幫,故事卻以美國設為背景。述説2079年,美國已研發出一高度戒備的太空實驗監獄,並以冷凍技術來囚禁重刑犯。總統千金艾蜜莉(瑪姬·葛蕾絲飾)前往監獄進行人道任務時,遭遇監獄叛變事件,陷入500名重刑囚犯人海之中,逃生無門。政府於是派遣主角史諾(蓋·皮爾斯飾)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隻身前往外太空,將艾蜜莉拯救出來……

本片兩位聯合導演皆是新丁,之前只合作執導過一部短片,這回獲盧貝松的慧眼青睞,邀兩人合寫劇本,並負責執導。影片的開場,痞子史諾在審問室内,正遭受逼供拷打,拳頭的重擊聲,在環繞系統的助陣下,直逼觀衆心椎;而定在史諾臉部的鏡頭,在他每一次遭拳頭揮擊時離開特寫的瞬間,身後一一出現片名與領銜主演的名字,也算是另類的介紹方式。

接著,史諾與判官(彼得·史托摩爾飾,還記得《驅魔神探:康斯坦丁》的白衣撒旦嗎?就是由此君飾演)“以和為貴”,倒敍遭捕前發生的“冤案”,有槍戰有公路追逐且重重懸疑……呈獻出來的特效,倒讓我“驚嘆號”連連——與周某人的MV幾乎相近,似乎不符本片程度,就連後來男女主角雙雙着陸地球的特效,也顯得馬虎。但深思一層,也就是因爲有缺陷,與觀衆產生距離——適當的距離正是科幻類電影吸引觀衆的秘訣——這樣也才能激發觀衆的想像力,相比起不動腦筋“冷眼旁觀”完美無缺的畫面,會更投入。

盧貝松以寓教於樂聞名。片内的動作設計,狠得讓人心驚;沒有打鬥的空檔,也有讓人會心一笑、具教育意義的諷刺對白。男女主角從冤家發展至惺惺相惜的心境轉變,描寫得尚算細膩,使電影在暴力元素的充斥中,還能適時為熱血賁張的一夥降降溫,平伏心境。更爲難得的是,直至電影結束,男女主角都沒有接吻的鏡頭,這在商業電影中實屬罕見,不過女主角在片末口出“床上表現”的敏感狂言,兩人日後的感情發展,且留待觀衆自行想像。

若拿目前正上映中的好萊塢科幻巨片《超級戰艦》(Battleship)來比較的話,《天外封鎖綫》當然無法與《超》片的特效相比較(層次不同),但能讓觀衆在事後思考的課題,還是《天》片較多——無論是對重刑犯進行的人道實驗、地位崇高人物于公在私的抉擇等——畢竟,好電影和好書一樣,看完后總是會讓人再想一想。不是麽?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時光機


話説當年

沒路用的大雄
和靜宜技安阿福
上演著的童話

那只無耳憂鬱怕鼠的貓
仍叫做
小叮噹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飢渴與暴力——《飢餓遊戲》



會買《飢餓遊戲》三部曲小説,是因爲金爺的推薦,但還沒時間閲讀,就先入場觀賞了電影……完了,電影已如此成績,那小説鐵定會讓人閲讀至廢寢忘食、愛不釋手。

其實對某些劇情是有點不了解的,且似曾相識,不過這也無損電影整體的結構,畢竟導演的敍述和幕後工作者的盡責,已經成功震撼觀衆的心靈,以及滿足於眼球的效果,都是電影的長處。原著小説作者蘇珊·柯林斯加入編劇一職,也是令觀衆對電影產生期待的一枚定心丸。

故事背景年份不詳,與現在相差不遠,敍述在一塊大陸上,有個新建立的國家“施惠國”,國内的首都是由十二個省縣圍繞著。每年,首都會從十二個省縣抽出一男一女前來參加這場生存之戰——飢餓遊戲。通過電視實境全國轉播,藉此恐怖手段以維持權威統治與國家秩序。今年,女主角凱妮絲(珍妮佛·勞倫斯飾)爲了替補被抽中的妹妹,自願參加這項只能幸存唯一生還者的死亡遊戲……從她喊話“我自願參與”的那刻伊始,心裏知道,主辦當局的麻煩已降臨……

就不繼續交代故事了,反正大家都知道凱妮絲鐵定會通過測試,幸存下來(不然哪來的三部曲?)焦點在於,這電影版的血腥程度。很明顯的,片中青少年的“開片”,絕對會令家長們心驚膽寒,電影製作商也清楚明瞭,要讓電影尺度定在PG-13,絕對要對小説版的血腥描述來個大“裝修”,而這也是蘇珊·柯林斯擔任編劇的目的:掌控本身作品的忠實度,不讓他人蹂躪破壞。電影雖少了幾加侖的血漿,卻更激起我的好奇心,恨不得趕快翻開書頁,進入文字堆砌起來的冒險之旅。

作爲旁觀者清,也知道這只是官僚草菅人命兼自立威嚴的一場遊戲,所以當凱妮絲在衆多贊助商、投資商前小露身手,一顯勒苟拉斯的絕活時,不禁心想:乾脆將那位“美須”仁兄殺掉算了,或許能因此帶動民間對這種制度的公憤,起而反抗;在她埋葬盟友后,轉身朝猶如天眼般無處不在的鏡頭使出“飛吻”(一時間想不起其他的形容,飛吻是最貼切的),成功引起其中一省的暴動,這或許是執政者開始瓦解的前兆……還蠻貼近我國目前的時局。

至於演員方面,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目前人氣正夯;男主角喬許·哈契森早前在《地心冒險2:神秘島》(Journey 2: The Mysterious Island)中與觀衆打過照面;男配角連恩·漢斯沃是雷神索爾的胞弟,在下兩集中有晉身男主角的可能;史上最爛的奇幻冒險電影《光明追捕手:黑紀元》(The Dark is Rising)的亞歷山大·路威和在《孤兒怨》(Orphan)中大顯演技的“老小孩”伊莎貝拉·傅爾曼,是較有名氣的配角,當然,最終都不得好死;而飾演凱妮絲導師黑密的伍迪·哈里遜,蓄起鬍子留著長髮,頽廢酗酒,煞是有型。

值得一提的是,片首登場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梳著一頭詭異看似腦殘疾的藍頭(話説那座城市中的人,稱此為時尚),膚色黝黑,卻是非常面善。直至片末end credits出現,才驚訝他即是史丹利·圖奇,那位在《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的設計總監、《蘇西的世界》(The Lovely Bones)中的冷血殺手,好萊塢又誕生一名“變色龍”演員矣……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關於那位天使……的作者



在出版社工作了大約4個月,期間編輯了幾本書,看過了百餘篇的稿件,唯有這本《天使》,能夠讓我校對的同時,身體還產生生理反應——直冒雞皮疙瘩。並不是它很難看,相反的,是因爲被文字所感動,勾起了心底深處埋藏已久的回憶,與熱情……總的來說,《天使》確實讓我與之產生了共鳴。

《天使》,是非常奇特的一本書。你看它封面,一片空白,細看之下,才發現“天使”二字浮雕在其中。封面只用了黑白二色,所以在墓園動地吟上的首賣,還真的蠻相襯的……開個玩笑。

作者周金亮周老師,是本地大師級音樂人,履歷厚到我也不想“細説從頭”(若真的想知道,可翻閲《天使》一書的封面回折)。肯定的是,他是一位非常親切非常客氣非常有禮貌的人(其實還有非常多的非常,若要說完所有非常,恐怕這篇文章也會非常地長)。你說,哪有一位正常人每次撥電來找人時,我只請他稍等轉接,他都會說聲“謝謝”,沒有一次例外。他不時的滿口謝謝,也正是他爲人和藹謙卑的表現;雖謙卑,卻不自卑,首次看他在動地吟上背著吉他,無論是為他人伴奏或自彈親唱,他那深情款款,他那認真模樣,最是美麗。

再看回舞臺下的周老師,從文章中(無論是他自己寫的,或是其他人爲他寫的序文,又或是提到他的)可看出,周老師真的非常“口愛”。他不時大嘆失戀,惹得朋友聲聲勸;缺錢時還未表態,也會有朋友觀察得出,二話不説、義氣當先地為他“補貼家用”;他讓人又驚又喜的吃相(驚他如此不顧儀態的狼吞,喜他終於可得一餐的溫飽……我胡謅的),覺得能夠認識他,真是三生修來的幸福。

說到朋友,不期然的將周老師、傅老(目前是我的老闆)和游川三人之間的關係,想象成周杰倫、方文山和黃俊郎(阿郎)的鐵三角關係。只是,周老師雖是音樂人,也同樣姓周,但卻沒有周杰倫的星運,他較像是阿郎那種款:不修邊幅,來來去去就那幾件“制服”,連《天使》的封面概念,想的都和阿郎推出的《這本書》系列差不多一樣樣……當然,我識字時,游川也已逝世,他們三人的友情若何,我這外人其實沒有置喙之地……只是將我在動地吟中所觀察到的,和近日來與周老師溝通所感覺到的,分析推論出來,准或不准,也最好別太在意,畢竟,這文章最重要的,是推銷《天使》……

說回《天使》,它是一本散文集,是周老師這幾年“嘔心瀝血”的文字作品,我尤其喜歡〈上海紀事再三〉,講到目前的人們都已開始不再購買CD,轉而上網下載收錄在U盤内,雖然方便,卻是空泛的表現。周老師說:“我喜歡在聼著自己鍾愛的歌曲的同時一面小心翼翼的翻閲專輯美麗的封套冊子;疼惜那遐想空間無限的包裝設計;愛慕那不斷讓人輕輕驚嘆照片的色彩和攝影師獨具慧眼的構圖……”想起中學時候,有幾乎大半年的時間,放學后走那五公里的路回家,就爲了省下那巴士費,購買周杰倫第三張個人專輯《八度空間》……會愚笨嗎?懂我的人我不必費舌解釋,不懂我的,無論解釋再多遍,也不會明白。

另一篇〈沉默寡言顔色的聲音〉,是一篇讓我淚水在眼眶打轉,在強忍著不流淚的情況下校對完成的篇章。既然連我這種“冷情動物”都可被打動,我想,你也該是時候買一本來閲讀,幫忙刺激下書的銷量。

那天,墓園動地吟,我聽見其他人對著周老師欽慕地說:“周老師,你是我的偶像!”

“周老師,你的歌伴我度過中學生涯。”

“周老師,我小時候就聼你的歌長大的。”

我不禁想調侃說:“周老師,我在我媽媽肚子裏時,就聼你的歌做胎教的!”

謝謝……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不要問我哭過了沒

 ——凝視,《黑塔》中的小故事


《黑塔》(The Dark Tower),是暢銷作家史蒂芬·金的史詩巨作,全書共7部,是作者看了《魔戒》而震懾於書中龐大的結構之後,前後共歷時了30餘年才完成的作品,且是作者其他作品中的“凝聚點”,皆因其他作品的人物或事件,都以黑塔為中心“打轉”。

這次重閱《黑塔》,看至第四部《巫師與水晶球》(Wizard and Glass),羅蘭等一行共業(ka-tet)夥伴的征途,已走至一半,而第四集中的主題,正是圍繞在羅蘭年輕時發生的經歷,可以説是《黑塔》前傳。這則故事,感人肺腑,尤其是讀者知道該故事的主人翁當時年僅14嵗,更不禁感慨現實的殘酷,也了解日後的羅蘭何以患上“塔癮”。

在此,就將重點設在這第四部裏的小故事,其他的,暫不贅言。

那年,世界前進的速度仍緩慢;那年,血腥之王的侵略只是開始;那年,羅蘭憑著智慧,選擇了特別的武器,從而通過了槍客的考驗,成爲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槍客……其實,讓羅蘭提早接受槍客的試練,正是叛徒法爾森潛伏在光明都市基列地的臥底馬登設下的圈套,目的是想讓羅蘭考驗失敗,從而流放至西方。所以,爲了保護兒子不受威脅,羅蘭之父史蒂芬·德斯欽將羅蘭(以及二名同伴)遣送至邊弧,一處名為梅吉斯的小鎮,暫避風頭。當他們踏入梅吉斯領地,故事也就開始高潮迭起……

羅蘭說:“真愛就像沾染上強烈的藥癮一樣。”當時,他在梅吉斯與蘇珊邂逅,兩人愛得如火如荼,惟蘇珊卻在碰見羅蘭之前,已被姑媽“賣”給村長作妾,所以兩人的愛情欲修成正果的話,是非常艱難;加上羅蘭等人原本只是來此避風頭,卻誤打誤撞下得知法爾森正密謀著一樁大陰謀,準備掀開一場與基列地的戰事,梅吉斯領地内的高官幾乎都是他的手下……此時羅蘭正待通過另外一場試驗,而年少輕狂的代價,竟是永不磨滅的悔恨:情人被梅吉斯民衆活活燒死,回到基列地后的羅蘭,也因故親手殺死了母親……付出的代價,對一個14嵗的少年而言,算是太高了。

這篇故事,集合了愛情(年少輕狂的愛)、友情、動作冒險、陰謀等緊張刺激的元素,尤其大半篇幅描述羅蘭蘇珊兩人激情的同時,也正在醖釀大戰一觸即發的情緒。終於,三位少年以寡敵眾,用計用槍(羅蘭友人卡斯博,更是只以彈弓做武器)——最重要的,是用心——擊敗了法爾森旗下百餘位的敵人,取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

俗話是這麽說的:上帝要水就有水。尋找黑塔、阻止世界毀滅,是羅蘭畢生的業。爲此,他付出了刻骨銘心的慘痛代價,然而,也因爲這一切的痛苦與失去,使得他更義無反顧的踏上追尋黑塔之路;接下來的三部《黑塔》,得知羅蘭等人會開始陸續有人離去,遠赴那草原盡頭的空地,無法陪同讀者直至目的地,雖然失落,卻還是免不了要閲讀下去……《黑塔》似乎也已成了我的癮,正格的!

書籍鏈接: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7215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接駁地獄的橋梁——《手機》


第一次聽見史蒂芬· 金(Stephen King)之大名,是在大專求學時期。當年,老師鼓勵同學創作,並推薦我閲讀《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一書,唯翻遍校園圖書館,遍尋不着,卻讓我首次接觸了他的一短篇小説《午夜四點·懶勾魔》(The Langoliers, Four Past Midnight)。自此,“史蒂芬·金”在我心中烙下永不磨滅之誌。

近幾年,託台灣皇冠與遠流出版社開始翻譯並重新出版史蒂芬·金作品的福,加上我有了經濟上的允許,所以也不錯過收藏的機會,所有他的台譯出版品,統統成爲書架上的一分子。可惜因忙碌於工作,導致近年來閲讀量大跌,加上年前登記為全球第三大帝國(臉書)公民,閲讀,也只剩上下班途中在快鐵上為躲避人群異樣眼光的行爲。

閲讀量雖減少,我卻不曾停止購書,眼看書架上“塵封已久”的書籍愈積愈多,心想長此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將每本書搬出來清理,其中就包括了卅多本史蒂芬·金的書藏,一個不小心,割損了手指,血液也弄汙了其中一書的頁面。當下,我痛心疾首下定決心,不再沉迷於臉書上空泛的資訊來源,重新投入茫茫書海中,拾回閲讀的樂趣,第一本翻閲的,就是那本有著幾點血痕的《手機》(Cell)。

電影或小説的開始,主要都會先為觀衆/讀者鋪設情緒醖釀之路,漸漸地才進入正題;《手機》可不來“循序漸進”這一套,開篇沒幾段,“脈衝事件”突發,直接來場重口味(血腥恐怖)的描述,讓讀者以主角柯雷的視角觀察失序的世界,腎上腺素直飆。接下去的情節發展,作者不僅“引薦”其他兩位要角(還有另兩位在大約中段部分加入),恐怖襲擊事件更上一層樓……走筆至此,讀者已欲罷不能,猶如置身書裏行間的場景,與主角們一起徒步踏上生存之旅,尋找科雷兒子的同時,也漸漸揭開“脈衝事件”背後暗藏的秘密。

當然,作者也不忘在恐怖氛圍下帶出點點的幽默,尤其一些詼諧的對白,有著舒緩情緒的作用。另外,僵屍恐怖片或電玩,我們看得多玩得多,自以爲僵屍們一定是守著“一旦變僵屍,永不恢復人”這約定俗成,殊不知“自以爲是,往往最後什麽都不是”(書中名句),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手機人,是以“電腦遭病毒入侵——重灌系統”為概念。人腦好比電腦,受了脈衝洗腦,仍有望在“系統重灌”下,恢復理智。故此,柯雷爲這渺小希望,不放棄尋覓愛子,渴望這推論能讓兒子恢復正常。

一些恐怖故事都存在著一些作者自圓其説,卻有點牽強的破綻,但在《手機》一書,史蒂芬·金以科學原理為讀者“解密”,何以手機人仍有一線恢復正常的希望,完全穩得住腳。另,試想一下,在幾乎人手一機的情況下,若恐怖分子真的借此來發動恐襲,发生書内描寫的情節不無可能。用與現實生活如此貼近的物品做餌,正是作者將讀者心中潛藏的恐懼釣出來的慣用手法,也是史蒂芬·金被冠以“恐怖大師”的秘訣。

作者以手機這門科技產品爲主題,以喬治·羅美洛(George Romero)原創的僵屍(東方人習慣稱爲喪屍)為借鑑,寫出一篇以恐怖元素來包裝的寓言故事。手機,作爲通訊工具,的確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無可否認的,它的汎濫,也造就出人類心靈上的距離。就舉生活上的例子:當初手機不像現今那麽普遍時,與朋友約會,一旦定下時間地點就決不反悔(也無可反悔),而且準時抵達;如今,因爲手機的方便,遲到只須一通電話交待,甚至臨時放鴿子也不在話下。人們已經喪失了準時赴約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轉個彎就到”“再兩分鐘”……等通篇藉口,時間觀念已不復存在。

手機汎濫,導致人們總是在菜肴端上桌后,先啓用攝像功能,做無謂的慣性拍攝;在電影院看電影時總會被手機鈴聲干擾,或是被投射出來的光線影響;沒帶手機出門,總會渾身不自在,缺乏安全感……若人們不再對此科技之濫用反省的話,“手機(cell)接駁地獄(hell)”此一比喻,或許真會有實踐的一天。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起航•動地吟


還有兩日,“動地吟2012”就起航,開始今年的巡迴,而首站,正好是我外婆棲息之地——汝來孝恩園。

說起來,我打死也想不透,爲何會被委以重任(雖説只不過是一小顆螺絲釘的角色),不過能夠隨隊今年10場的巡迴,倒也興奮。畢竟在末日之前,可以一享半島南上北下之遊樂,就算死,亦無憾。

10場動地吟,可謂玩轉戶内外劇場,除了首場墓園動地吟,接下來還有地下寺院大學殿堂海上空中……等,供某些對表演場景不適應的人士,一定有一場會適合你。怕鬼的不一定要參與墓園;沒讀書的不必進入大學;恐水的非得下海;懼高的不不高升……

説到7/4/2012的那場墓園動地吟,在此泄露幾位已確定的隨行表演卡士:郭富城、金城武、周董、華劍雄之父華英雄……還有一些也許可能不肯定會否參與的如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甄子丹黃飛鴻方世玉張藝謀羅文張國榮梅艷芳等人,是有史以來卡士最壯大的,您千萬不可錯過。還有還有,梁朝偉也會出席,只是不會上台,在幕後操縱,考驗觀衆的眼力。值得一提,因爲避免當時直喚其名,導致日後被“兄弟”纏上,在場的都已代號呼叫彼此……

說到簽名,本地著名音樂人周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天使》書,並會在那辦首賣,大家也可趨前去購買后向作者索簽名,以示支持。當然,會特別推薦這本書,除了内容非常感動之外,封面還是小弟初嘗Illus來製作的,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籍。

若怕鬼的人因pantang而不敢前來,可心内又很想參與此盛會,大可不必想太多,乾脆敢敢前來赴宴,反正有著得道高僧繼程法師在場坐鎮辟邪,諒那些“兄弟”們也不敢搞怪。

欲知更多詳情,可瀏覽官方網站:http://www.dongdiyin.com/



以上文章,純屬七分真三分胡謅,哪些需要在5秒鐘内automatic遺忘的,請自行決定。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鈴不鈴不鈴~~



希區考克已經是公認的驚悚大師,除了電影,他還編了不下百部的短篇小説,内容並沒提及任何的魑魅魍魎,而是以揭露人性的醜惡爲主。所以,看他的作品,當下或許會覺得有點小悶,但影片完畢之後,腦袋卻會自行思考:人性往往比孤魂野鬼或冤死厲鬼還來得恐怖……

希區考克最經典的,莫不是1960年的《驚魂記》(Psycho),如此經典的作品,往後再説,這裡先說我個人還蠻中意的一部:《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從整體結構來看,不難看出本片沿襲了百老匯舞臺劇之原著精神,場景主要設在一公寓的單位内,敍述一明知妻子偷情的丈夫,計劃買兇殺妻並予以實踐,唯過程中碰到N次阻礙,最終殺妻不成,反冤死了殺手……

這電影我看了無數次。仍記得當初看了簡介,就被那故事驚得合不攏嘴……可不是嗎?自古偷情本是罪,妻子紅杏出墻,丈夫謀殺有理,可是電影竟然將本該是令人同情的丈夫角色置為反派奸角,不禁對如此安排感到納悶。但才看了電影開篇幾分鐘,豁然開朗,導演憐香惜玉,不願金髮美妞葛麗絲·凱利在熒幕上死去(且不論原因是懼怕此舉恐得罪這位女神的粉絲,抑或是美女所作所爲皆無罪信仰的崇拜),加上飾演丈夫的雷·米蘭,在戲中的確是有幾分樣衰,不比飾演情夫的Robert Cummings英俊……如此這般的劇情安排,今時今日或許見慣不怪,但在那時候的保守風潮,可是真的會嚇壞觀衆,驚悚成分油然而生。

以現今的眼光來審視,《電話情殺案》沒有如今商業片濫用的特效,也不會構成影片成爲觀衆挑剔的藉口。它以“口水多過茶”的對白(口水雖多,卻是極爲重要的滋補),將故事層層推進的同時,也吸引了觀衆的好氣與凝聚力。那位丈夫可是精明,每下一步棋子,必先三思,然而,計劃得愈周詳,卻會導致碰上狀況時缺乏應變能力;他背是背,狀況百出仍能處變不驚,終將妻子送上法庭,可是冷靜的報償。至此,影片適時地冒出個“中場休息”(那時候的電影可是如此),讓觀衆歇歇腦袋,松絡筋骨,緩解因道德觀念撕扯而疲憊不已的内心……

下半場,時來運轉,但不是說丈夫這角色。情夫可不是省油的燈,作爲偵探小説家,他雖然沒有懷疑是丈夫設的計謀,但為救相好一命,他編出了一系列假口供,要求丈夫自首。而此番推論,讓丈夫觀衆聼了,後者不禁莞爾,前者則肯定心驚膽顫,誤打誤撞的,不就是丈夫使用的計謀!這場棋局走至此,丈夫仍處上風,但也維持不了多少分鐘。

蘇格蘭場警探的回訪,正是這盤棋局的轉捩點。原來警方也已懷疑,無不是丈夫本身聰明一世,愚笨一時,就那一時的糊塗,稍微“大洗”了現金錢財,惹得警方懷疑。一場鬥智角逐抽絲剝繭之後,謀殺證據確鑿,丈夫終一敗塗地,而妻子則無罪開釋,從此與情人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片中,那部一身黑色轉盤式的電話,作爲陰謀的重要棋子,還眼觀了整部劇的人性之丑。當夜已升,燈也熄,徒留森森轉盤散發出來的微弱反光,兀自可怖。